上帝和群神都是自然神,合称天地神。
又曰‘气之始,是气复有所自岀矣,其然,岂其然乎?元气之上无物,不可知其所自,故曰太极。陈来,2012年,第121-129页)秦汉盛行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,无不建立在气的基础上。
(同上,第27页)太虚之实正是气。从明前期开始,太虚已为学者所关注。(参见赵园,第2页)正是这种独特的批判能力,才让他们在精神上有了新建树。(《船山全书》,第17页)散而归于太虚,复其缊之本体,非消灭也。(《刘宗周全集》第3册,第367页)太虚之气即有即无,当其屈时,则万物化生,所以是有。
因此,以太虚论良知就是在以气论心。最后,在王船山那里得到完成,这可以看做是儒者在辟除佛老方面的一个建树。所有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就像一张大网,由这九条纲纪来维系和推动。
故宋理宗初即位时,礼部侍郎直学士院真德秀入见,以三纲五常为天下秩序之基为由,要求理宗善待济王,为其立后。[34] 本条天理亦包括天性,朱子常称三纲五常乃人之天性。因为后世《礼记》、《论语》的注解,基本上按照朱子的观点展开,真德秀、陈澔、胡广、江永等莫不引朱子之语释三纲。[9] 陈立:《白虎通疏证》,第375页。
人君乃纲常之主,尤不可不慎……。因为这三伦被视为一切人伦中最重要的,为人之大伦或人伦之纲,故称三纲。
其上文如下: 天为君而覆露之,地为臣而持载之。而后世《周子通书》的注解,主要通过《近思录》等扩散,其中对三纲的注解基本照搬朱子。同样的事情亦见于朱熹在做焕章阁侍讲期间,曾力谏宋宁宗行孝。然而仁莫大于父子,义莫大于君臣,是谓三纲之要,五常之本、人伦天理之至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。
[7] 陈立撰,吴则虞点校:《白虎通疏证》(全二册),北京:中华书局,1994年,第373-374页。[36] 所谓三纲正就是从道夫妇之常,成父子君臣之道,达于人伦厚,这不是从本义使用三纲的明证么? 我统计,至少如下几条文献,相当明确地体现了朱熹从本义而不是狭义讨论三纲: (1)《文集》卷13《垂拱奏札二》。孔颖达、邢昺、朱熹以某为某纲定义三纲文献如下: (1)唐孔颖达《礼记注疏》卷39《乐记》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章疏: 案:《礼纬·含文嘉》云:三纲,谓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矣。君为臣之纲,其有分者义也。
阁臣张璁等言: 夫妇之伦,参三纲而立。[25] 參周敦颐著,陈克明点校:《周子通书》卷2《通书·乐上第十七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09年第2版,第28页。
[33] 卷97为朱子引其父朱松奏言。因此,现在就来看看《白虎通》对三纲的定义。
因为三伦正,则众伦莫不正。……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,任德而不任刑也。如果说,本义和狭义都是为了确立人伦正道,差别在于:本义并不预设确立的具体方式,或者说预设的确立方式比较宽,而狭义预设的确立方式明确、具体。7、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与三纲是什么关系呢?前者是为了实现后者正道的方式。也就是说,在这里,他们表面上讲的是狭义,但同时实际上预设了本义为前提,他们讲某为某纲就是为了实现本义的目标,即三伦之正道。三纲的本义早在先秦即已明显存在,《礼记· 乐记》子夏圣人作,为父子君臣,以为纪纲。
为什么这六人、三伦因为典型地体现了阴阳之道,从而称为三纲?这一点在《白虎通》里有明确解说,我们下面看到,《白虎通》大抵认为这三伦典型地反映了阴阳关系,所以能纲纪其他各伦(即六纪)。所以,本义与狭义是相互支持、相辅相成的,至少对于接受狭义三纲内涵的人来说是如此。
[5] 本段所引董仲舒话,见苏舆:《春秋繁露义证》,第350-351页。大约始于宋代,特别是朱熹以来、并由于朱子等人影响,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三纲定义为某为某纲(本文将这一理解称为狭义三纲概念)。
摘要:本文通过大量翔实的文献考证,试图证明中国历史上的三纲,本义并不是所谓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,而是指君臣、父子、夫妇这三大伦。[21] (2)宋邢昺《论语注疏》卷2子张问十世可知也章疏: 云三纲五常者,《白虎通》云:三纲者何谓?谓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也。
[43] 吴澄:《礼记纂言》,《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》《经部·礼类》,第121册,第585页。前面我们讲的吴澄《吴文正集》卷二十《纲常明鉴序》之文,即是典型例证。第一次是《深察名号篇》在批评孟子之善时,说到循三纲五纪,通八端之理,忠信而博爱,敦厚而好礼,乃可谓善[2]。《礼纬》引三纲不经之论,今所不取。
所谓人之文即人之伦,所谓彝伦之秩然。父为子之纲,其有亲者仁也。
真德秀奏理宗曰: 三纲五常,扶持宇宙之栋干,奠安生民之柱石。关键词:三纲 人之大伦 人伦之纲 现代人鲜有不知道三纲为何义的。
[15] 阎鸿中:《唐代以前三纲意义的演变——以君臣关系为主的考察》,页60、61。必使三纲六纪皆尽其道,然后不负上天之所命。
此处三纲五纪,凌曙、苏舆、钟肇鹏注本均引用《白虎通》中的三纲六纪以说明之,苏舆注提到五纪,据《白虎通》本当作六纪。代表其晚年思想的《仪礼经传通解》中,两处全引《白虎通》从君臣、父子、夫妇关系出发来界定三纲,本义与狭义并存、而以本义为宗。又曰:敬诸父兄,六纪道行,诸舅有义,族人有序,昆弟有亲,师长有尊,朋友有旧。[31] 除《语类》卷67《易三 纲领下》中三纲为异义1条。
晋废三纲而刘石之变兴,唐废三纲而安禄山之难作。入宋以来、朱子之前,明确以某为某纲定义三纲者,今只查得见于邢昺《论语注疏》及阮逸注《文中子中说》。
[35] 朱熹撰,朱杰人、严佐之、刘永翔主编:《朱子全书》(修订本),第20册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0年,第633-634页。(6)《文集》卷97《皇考左承议郎守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累赠通议大夫朱公行状》。
这体现了三纲在古人心目中的含义。[37] 参四库本吕祖谦《左氏传说》卷4《楚国之举常在少者》、《左氏传续说》《纲领》、《左氏博议》卷5,以及范祖禹著、吕祖谦注《唐鉴》卷九。